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是指什么
一、什么是盘后固定价格交易?
1.定义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是一种交易形式,指在每天所有的交易结束后,买卖双方交换资产,价格按照当天市场供求情况固定下来,交易价格会在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公布。这种交易形式通常用于非标准化的资产,如原材料、贵金属等。
2.历史背景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起源于英国,最初是用于黄金交易,随后扩展到其他商品。随着交易技术越来越发达,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也越来越普遍,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非标准化资产交易的一种重要形式。
二、如何进行盘后固定价格交易?
1.交易参与方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通常包括买方、卖方和交易商,交易商通常是第三方中介机构,协调买卖双方的利益,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。
2.交易流程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:
- 交易商收集买卖双方的报价,以及市场供需情况,参考该资产过去的价格走势,最终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交易价格。
- 交易商将确定后的交易价格通知买方和卖方,确认双方是否同意该价格。
- 如果双方都同意,交易就会在隔天开始前进行,资产由卖方交付给买方,同时买方支付相应价格给卖方。
3.优劣势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有以下优点:
- 交易价格由市场供求情况决定,相对公平;
- 交易方便,在盘后确定价格后,双方都可以避免交易过程中波动风险;
- 交易效率高,节约时间和资源。
其缺点主要包括:
- 盘后价格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;
- 可能有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,使得一方获益过多。
三、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的应用领域
1.原材料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在原材料交易中应用广泛,如铜、铝、锌、镍等,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在整个市场上被广泛关注,且波动幅度较大,因此盘后固定价格交易可以使得市场价格公平、稳定。
2.贵金属
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也适用于贵金属交易,如黄金和白银,这些资产通常以标准质量、形状和大小进行交易,但价格会随着市场需求和供给变化而变化,因此,在该市场中使用固定价格交易就变得至关重要。
四、总结与归纳
本文对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的定义、历史背景、如何进行交易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,概括起来,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,适用于非标准化资产的交易,通过在交易日结束后固定价格,使得交易更为公平、稳定。然而,该交易形式还存在一些缺点,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,在合适的场合使用。
上一篇: 盘点基金的种类
下一篇: 益民服务领先2015年基金财务报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