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售股减持出现的原因、类型以及具体股市中的走势
限售股减持的出现要从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类型来说。此前上市公司(尤其是国有企业)拥有相当数量的法人股。这些法人股与流通股享有同等权利,但成本极低(即股价波动风险完全由流通股股东承担),不便的是不能在公开市场自由买卖。后来通过股权的股权分置改革,企业的所有股份都可以自由交易。针对这些问题就是之后的股权分置改革。
1、股改限售股改革。限售股改革是指股权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,由原非流通股转化而来的限售期流通股(包括上述股份从恢复日至解禁日所生的股份的发送和转换),在市场上俗称“大小和大小”。股权的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独特情况,即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,而其他股票暂时不上市流通。前者主要叫流通股,其主要成分是公众股;后者为非流通股,包括国有股、国有法人股、境内外法人股、保荐自然人股。
2、在股权股权分置改革之前,虽然非流通股在沪深圳和两市不能自由交易,但经证监会2号批准后,可以通过拍卖或协议转让的方式流通。新股限售股是指2006年股权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,以及上述股票在上市首日至解禁期间产生的股份转让和转换。
3、其他限制性股票是由财政部,税务总局、法制办和证监会共同确定的其他限制性股票。限售期股票是指上市公司因私募或股权激励而形成的限制性股票。
限售股减持有哪些类型的规定?
1、股改限制了股份的出售。股改前上市前发行的股票不能流通,股改后一定时间后可以流通。人们说“大小不抬”,就是说以前不允许上市交易的股票,现在在市场上交易。它增加了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,必然会给股市带来一定的冲击,所以允许它循序渐进。
2、IPO限售股。对于股改后上市的公司,上市前发行的股票需要锁定一段时间才能流通。2007年中石油上市就是这种情况。
3、新股发行受到限制,公司至少需要锁定一年才能上市。
4、配售股份,在IPO发行时就应该向特定投资者配售,也需要锁定至少一年后才能上市。一般来说,限售股的上市会增加该股的发行量(流通的股数),从而增加主体运营成本。作为比喻原来一杯水就够浇花了,现在却要加半杯水。
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限制性股票,一般由大股东持有。有时候会有一定时期的限售阶段。限售期到期后,这些股票可以自由上市交易。一般来说,限售股的股价刚开始很低,但解禁后股价可能涨了不少。此时持有限制性股票的股东会有很强的套现意愿,因此会出现限售股减持的现象。
据相关统计,2020年3月解禁限售股后遭遇大量减持,环比涨幅超过90%。2月解禁限售股后,限售股共减持近50亿元,上市公司100多家股东减持约4亿股。3月份解禁后限售股总减持量超过90亿元,比2月份的减持量增加了90%以上。原因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年初,股市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涨,上证综指从2400多点上涨到3200多点,涨幅超过30%。3月份市场停滞,市场开始涨跌,为限售股减持创造了很好的机会。减持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中小板、创业板这两个板块的减持数量占总减持量的70%以上。而股票解禁后大涨的例子之前也介绍过相关的内容。
那么限售股减持的效果如何呢?总结为三点:
1、虽然解禁规模不一定等于减持规模,但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,解禁高峰期减持量还会继续增加。一般来说,每年1月和12月解禁限售股的规模比较大,所以减持的规模会比较大。解禁限售股的出现,会导致市场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抛售股票,这也会导致股价下跌,进一步加大减持规模;
2、是解禁高峰期会对大盘指数产生一定影响。一般解禁前市场会较弱,解禁高峰期市场一般会加速下跌,但牛市中解禁对指数几乎没有抑制作用;
3、一般来说解禁限售股对股价的影响会在解禁前提前10个交易日体现出来。我们可以具体分析2009年之后解禁前后对股价的影响得出结论。一旦解禁限售股的消息出现,我们持有的股票最终会在解禁前10天尽快离场,以避免股价下跌的风险。